第63章 人间灯火的重量](2/2)
山风掀起他的衣摆,带来山下的喧闹。有人在欢呼,有人在哭泣,有人朝着观星岩的方向跪拜。玄玑捡起太阿剑,发现剑穗上的昆仑玉坠碎了一半,露出里面刻着的“天道”二字——不知何时,那字迹已被灵气浸成淡青色,像溪水漫过石碑。
他将石化的阿沅抱在怀里,石像的重量比想象中轻,仿佛只是灵山的一块普通岩石。石缝间渗出的灵气顺着他的掌心流入经脉,带着青草香和溪水的清凉,这是昆仑虚的仙术从未有过的温暖。太阿剑突然发出清越的鸣响,剑光不再是冰冷的银白,而是混着淡淡青色,如同黎明前的天光。
“原来你早就知道。”玄玑对着石像低语,想起阿沅第一次说“这些灵气本就是灵山的精魄”时,眼中倒映的万家灯火。他曾以为天规不可违逆,却忘了天规之外,还有千万个像小花一样的孩子,会把山花塞进神仙的手里。
月升时分,玄玑带着石像踏上归途。剑光掠过灵山时,他看见山脚下的百姓举着灯笼,沿着溪流排成蜿蜒的光带。那些光点汇聚成河,朝着观星岩的方向流淌,如同给沉睡的山灵编织一条光的毯子。石像胸口的小莲花忽然闪过微光,花瓣上的溪水纹轻轻颤动,仿佛在回应人间的灯火。
回到昆仑虚时,晨钟刚响过三声。玄玑抱着石像穿过观星台,衣摆上还沾着灵山的草籽。掌门师伯站在星门前,银眉紧锁:“你可知擅留山灵精魄,按律当废去仙骨?”
他低头看着石像,指尖抚过那朵新生的小莲花。花瓣上的溪水纹突然清晰起来,像在诉说山下百姓的晨耕与暮歌。“师伯可曾见过,凡人在油灯下补衣裳的样子?”他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山风,“灯芯跳一下,他们就笑一下,仿佛抓住了整个春天。”
太阿剑从他手中滑落,剑柄上的昆仑印发出细碎的裂纹。玄玑跪下身,将石像护在怀里,任仙力从经脉中流逝——他终于明白,所谓天规,不该是星辰间冰冷的轨迹,而该是像阿沅那样,愿意化作光点,去照亮每一盏凡人的灯。
石像胸口的小莲花突然绽放,七道微光从花瓣间溢出,轻轻缠绕住他逐渐透明的指尖。山下的某个村落里,小花正把新采的山花放在窗台,对着远山喃喃自语:“阿沅姐姐,星星又亮起来了呢。”
晨雾漫过昆仑虚,石像渐渐融入观星台的基石。玄玑闭上眼,听见自己的心跳与山下的灯火同频,与灵山的溪流共振。这一次,他终于懂得,所谓天道轮回,从来都不该是孤悬云端的星图,而是落在人间的每一点光,每一声笑,每一次为了守护而破碎的勇气。
百年后,昆仑虚遭遇一场罕见的星劫,星辰之力失控,如汹涌洪流般冲击着仙山。观星台摇摇欲坠,仙人们的灵力在这股力量下也显得渺小。就在众人绝望之时,观星台基石处突然光芒大放,阿沅化作的石像中迸射出七彩光芒。那光芒交织成网,将肆虐的星辰之力层层包裹。原来是阿沅以地脉之核的力量,守护着昆仑虚。
玄玑凝视着那道光芒,他的眼眸中透露出一种无法撼动的坚定和深深的欣慰。他毫不犹豫地调动起体内残存的仙力,将其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与阿沅的力量相互呼应。
在他们紧密的协作下,星劫的狂暴逐渐被压制,那原本汹涌的能量波动也渐渐平息下来。然而,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阿沅的石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更多的裂痕如蛛网般蔓延开来。
劫后余生的人们,山下的百姓们,听闻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他们心怀感激和敬畏,纷纷自发地带着自家的灯火,踏上了通往昆仑虚的道路。
夜幕降临,无数的灯火在山间闪烁,宛如点点繁星坠落凡尘。人们手提灯笼,一步一步艰难地登上昆仑虚,将手中的灯火汇聚在阿沅的石像前。
这些微弱的灯光,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却形成了一片温暖的海洋。那柔和的光芒,仿佛是人们对阿沅的祝福和祈愿,源源不断地注入到石像之中。
在这人间灯火的滋养下,阿沅石像上的裂痕开始缓缓愈合,就像是被一双看不见的手轻轻抚摸着。而石像胸口的那朵小莲花,也在光芒的照耀下,愈发显得璀璨夺目,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