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小说 > 大话灵山 > 第11章 朱元璋借灵]

第11章 朱元璋借灵](2/2)

目录

亲卫捧来玉瓶,内装石人峰泉眼之水。刘伯温将水泼向康山方向,只见湖面突然升起三十六道金色光柱,每道光柱中都浮现出石人公的巨影——无头的躯体却披着甲胄,巨掌握着由湖水凝成的巨剑。

陈友谅的楼船刚驶入光柱,便如撞在无形的山上。主舰\"混江龙\"的冲角突然断裂,木屑飞溅中,士兵们惊恐地看见石人公巨影握拳砸下,楼船竟像纸糊的一般崩塌。更奇的是,明军战船所过之处,芦苇自动分开,湖底暗礁皆发出金光示警,避开了所有船底。

\"天助我也!\"朱元璋亲自擂鼓,战船趁势放火,火船借风势冲向敌阵。陈友谅的舰队乱作一团,他本人的坐船被火舌吞噬时,竟看见湖面上漂着七叶莲——那是胡昭真人的信物,此刻却在为明军引路。

三:大明基业

正午时分,鄱阳湖水被染成赤色。陈友谅中箭身亡的消息传来时,朱元璋正站在康山沙滩上,望着士兵们救治敌方伤兵。刘伯温递过清水,却见他盯着掌心逐渐淡去的金纹:\"先生,此战胜得蹊跷。\"

\"非是蹊跷,\"刘伯温指向石人峰,峰顶的金光已化作金桥,\"三神借灵,实因陛下心怀苍生。昨夜祭山时,臣看见石人公托谷之手光芒大盛——这是五谷丰登之兆。\"

忽然,湖面上漂来三十六朵金莲,每朵花瓣上都刻着篆文。朱元璋拾起一朵,见花瓣上写着\"以民为天\",想起初入濠州时,百姓易子而食的惨状。他忽然跪地,将金莲放入湖水:\"待天下一统,定在灵山建三神大庙,让百姓永记神灵庇佑。\"

刘伯温扶起主公,见远处百姓划着渔船前来,船上载着饭团、草药。一个老渔民跪在朱元璋面前:\"将军若得天下,求免三年赋税。\"

\"准!\"朱元璋声音哽咽,\"且免五年!\"他转身对刘伯温低语,\"先生常说'灵山之灵在人心',今日方知,百姓的祈愿,才是最大的神灵。\"

四:灵山归隐

洪武元年,南京称帝后的第三个月,刘伯温悄然踏上灵山石阶。石人殿的风铃依旧,却多了些鎏金装饰——那是朱元璋派专人修缮的。庙祝王翁已白了头,看见他时老泪纵横:\"先生可算回来了,三神托梦,说您该回来守山了。\"

殿内,三神神像焕然一新:石人公的基座刻满五谷纹样,胡昭像旁多了药童雕塑,李老真君的葫芦下接了青铜水罐,泉水昼夜不息。刘伯温摸着石人公腰间的斧痕,忽觉掌心微震,金纹再次浮现,却不再是\"康山\",而是\"休养生息\"。

\"先生,\"王翁递过一卷《皇明祖训》抄本,\"陛下派人送来的,说灵山是大明的龙脉,要世代供奉。\"

刘伯温翻开,见扉页上朱笔写着:\"朕本淮右布衣,因灵山之灵得天下。后世子孙,当如灵山之石,护佑百姓;如七叶之莲,心怀慈悲。\"他合上本子,望向殿前广场,几个小道士正跟着药童辨认草药,其中一个男孩腰间挂着赤铜铃,与当年胡超神医的信物一模一样。

暮色中,刘伯温登上石人峰,望着鄱阳湖方向的灯火。三十六峰的轮廓在晚霞中若隐若现,像极了当年夜祭时的星图。他知道,朱元璋已将灵山的信仰融入了大明的国运,而真正的\"借灵\",从来不是借用神力,而是借了民心——就像石人公的巨掌,只有托起百姓的五谷,才能真正拥有守护的力量。

山风掠过,带来石人殿的钟声。刘伯温解下腰间的官印,任其坠入山涧。道袍在风中舒展,他终于成为了灵山的一部分,就像当年的胡超、葛洪,就像永远屹立的石人公。鄱阳湖的潮声与灵山的松涛,在此刻合奏成一曲永恒的乐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