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重生90靠麻辣烫发家 > 渔具材料

渔具材料(2/2)

目录

陈牧拳头不自觉握紧,有些不服气:“那怎么办呢,一直这样被卡脖子吗?”

“以后国家肯定重视起来,希望‘九五’计划把碳纤维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加大投入。”陈新继续说道,“像吉林碳谷,90年就开始摸索原丝制备技术,不过咱们基础工业水平有限,精密机械加工、化工原料纯度都跟不上,产业化还是很难。”

基础工业水平的限制,如精密机械加工精度不足、化工原料纯度不够等问题,也影响着碳纤维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稳定性。碳纤维行业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材料科学、化工工程、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然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可能还不足以满足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国际碳纤维市场竞争激烈,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企业在高端产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品牌和技术优势,国产碳纤维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份额面临较大压力。此外,国内市场对国产碳纤维的认知和接受度也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高端应用领域仍倾向于使用进口产品。

碳纤维生产过程复杂,设备投资大,原材料成本高,尽管随着产能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成本有所下降,但与传统材料相比,仍然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一些对成本敏感领域的应用推广。

陈牧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看来这国产化的路走得太不容易了,不过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一家人在温馨又略带严肃的氛围中结束了晚餐,陈牧心里暗暗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盼着有一天能用上国产的顶尖渔具。

几天后的晚上,陈牧坐在书桌前,台灯洒下暖黄的光,他满心想着国产碳纤维发展的事儿,打开了电脑,看收集的资料。随着页面不断刷新,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文字映入眼帘,陈牧的眉头越皱越紧。

“原来生产碳纤维这么复杂!”陈牧忍不住喃喃自语。资料显示,生产碳纤维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过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和物理处理步骤,每一步都需要高精度设备和严格的环境控制。

就拿原材料制备来说,主流的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得先通过溶液聚合或悬浮聚合制备高纯度的pAN聚合物,这聚合工艺得精准控制分子量和杂质,不然就会影响后续产品质量。接着是纺丝技术,不管是湿法还是干喷湿纺,要形成直径约5-15微米的均质原丝,那难度可想而知。

预氧化这一步,得在200-300的惰性气体环境里,把pAN线性分子转化为耐高温的梯形结构,还得控制好张力,防止纤维收缩变形,要实现多区温度梯度加热,太难操作了。

碳化环节更是关键,低温碳化要在400-800去除非碳元素,高温碳化得把温度提到1200-3000,进一步提升碳含量,要是生产高模量碳纤维,还得超高温石墨化,温度高达2500-3000,这对设备的要求简直高得离谱。

后面的表面处理与上浆也不简单,电化学氧化或等离子处理增加表面官能团,涂覆上浆剂保护纤维、提高加工性能,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再看看那些关键设备,聚合反应釜、脱泡装置、多温区连续预氧化炉、耐腐蚀的碳化炉……每一台都造价不菲,还需要长期维护,关键是这些核心设备和工艺技术还被少数企业垄断,存在专利壁垒。

陈牧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长叹一口气:“太难了,暂时真没办法。”但他心里又燃起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国产碳纤维,”几个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