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三国,从黄巾起义开始 > 第70章 共主与大汗

第70章 共主与大汗(1/2)

目录

“共主!”李信眸光闪烁,心中略有所思,考虑着到底是继承单于之位,还是合符釜山为各族共主。

亦如贾诩所言,共主之尊号,最远可追溯至上古轩辕黄帝时期。

上古百族会盟,能得共主之尊为者,无不是人族之大贤者。

甚至在尧舜禹的古老传说中,共主都是召开部落联盟会议。

大家推举有才德的人才能继承,这是一种古老联盟推举与禅让制。

中原大汉有皇权大一统,有着君权天授的理念,有着传承自始皇帝的正统性...

那李信也可以弄一个,合符釜山,百族会盟,上古联盟共主的法统。

而这也是诸夏境内,当前最合适的法统,和理论依据,毕竟夏军夏军,当初起这个字号,就是为了承接夏统做准备的。

你刘汉的正统与法理,有来自始皇帝的皇权大一统,为依据。

我李夏的正统与法理,来自轩辕黄帝的联盟大一统为依据。

天然的便具有法理性,具有神圣性,比之大汉的君权神授,比之始皇的皇权大一统,也不遑多让,甚至还要来的久远...

什么是大一统,这个问题,每个人的标准,每个时代的标准,都不一样,有人认为书同文,车同轨,皇权制上大一统。

也有人认为,夏商周,所共同尊行的礼,乃至服饰文化习俗信仰等方面的认可,算做一种,尊礼尊仪信仰大一统。

也有人以地域划分,即中原地区为正统,黄淮地区为中原正统,占据此地为中原正朔。

乃至后面衣冠南渡,出现了南北朝,又弄了个传承正统,弄了个华夷之辨,夷夏之别。

甚至来到隋文帝时期,又出现了个长江黄河,南北两岸,疆域大一统。

这些在李信看来,根本没有那么复杂,也不需要弄的那么复杂。

轩辕黄帝本身,就可以引申为一种法统,本身就是一种正朔的根源与体现。

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李信可以将黄帝捧的比始皇还高,毕竟在底层百姓眼中,皇帝才是至高无上的。

因为他们眼里只有皇帝,他们被洗的干瘪的脑壳中,只能装下皇帝。

皇帝是他们是他们的主宰,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的父。

是他们一生效忠之主,在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中,黄帝可能还真比不上始皇帝。

但这只是朝廷宣传洗脑的结果,是百姓眼中的衡量标准,也是他们脑袋里的固有观念。

而在李信这里,若将来自己继承了黄帝的法统,称了共主尊号,那轩辕黄帝是必须在始皇帝之上的。

到时无论是诸夏境内,无论是官方的宣传,书籍的教育,还是民间的舆论,都会将黄帝之尊,置于皇帝之上。

在李信这里谁敢说黄帝一句坏话,就直接砍头株连九族。

在诸夏境内,谁敢说始皇盖过黄帝,便直接抄家灭族,连带祖坟里的三族都给挫骨扬灰。

在李信这里,黄帝必然是要在始皇之上的,黄帝也必须高过皇帝。

这无关其他,无关个人好恶,而是人性利益的抉择。

且李夏的崛起之地,称霸之地,也是当年轩辕氏故地。

今又与北方百族,于阴山会盟,继承上古黄帝正统,称号共主,几乎毫无障碍。

“共主!共主!”李信神色幽幽,心中对此尊号,很是向往。

毕竟,那是上古时期,中原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具有法理意义上的万族之主。

李信想要弄个共主的尊号,想要承接黄帝的法统,但心中亦有着重重顾虑。

因为三皇五帝时期的联盟共主制度,是通过禅让来保证权利交接的,与当下阶段的世袭制有天差地别。

五帝时期,尧年老的时候,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领袖都推举舜为继承人。

尧便对舜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考核,直道认为他可以胜任,就命舜摄政。

舜的政绩得到各方肯定,于是帝尧举行禅让仪式,在祖庙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荐舜来做自己的继承人。

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百族领导人,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继承人。

直道大禹治水,得到黄河两岸,各族群的认同...

于是帝舜举行禅让仪式,在祖庙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荐大禹做自己的继承人...

禹在舜死后继位为百族共主,也以同样方式先后指定了皋陶伯益作候补继承人,但没有正式举行过正式的禅让仪式...

直道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联盟制,建立了中原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夏禹传子的王朝世袭制,代替了以前联盟共主禅让制。

自此之后,历代相沿,联盟大一统在中原消亡,禅让制更是名存实亡...

取而代之的,是世袭罔替的,家天下的,封建大一统。

如今贾诩要重新拿起上古共主那一套,虽然看着很有名望,也很有利益。

李信也很看好,很心动,但又有些犹豫不决,因为老子辛辛苦苦,流血牺牲,战死数十万将士,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为了荣华富贵,为了高高在上,为了子孙后代,不在操劳忧心...

李信不想当天授的皇帝,不想当皇权至上的皇帝,因为这与他心中的规划背道而驰。

他想建立的是诸夏,而不是一家一姓的李夏,更不是只会固步自封的封建王朝,也不是圈地自守的天朝上国。

李信想建立,类似上古联盟,又带着点夏商周礼仪,那种的诸夏联盟。

他想打下大大的疆土,想分封八百诸侯王,想让兄弟们也晋升王侯,有着王侯的血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