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修真 > 西游记扩写 >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1/2)

目录

且先不说他们师徒四人如何跟随金刚乘着狂风脱身而去。单说这陈家庄救生寺里众多人等,等到天亮之后,仍然精心准备着各种水果和佳肴前来奉献给唐僧师徒。然而当他们来到楼下时,却惊讶地发现唐僧已经不见踪影。众人顿时慌乱起来,有的急忙询问旁人是否见到过唐僧,有的则四处寻找,个个都显得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只听得大家叫苦不迭,纷纷哀叹道:“哎呀呀,我们竟然就这样白白放走了一尊活菩萨啊!”一时间众人束手无策,只好将原本准备好的物品全都抬到楼上,摆放在那里进行祭祀,并焚烧纸钱以表敬意。从那以后,每年都会举行四次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另外还有二十四次小型的祭拜仪式。不仅如此,那些身患疾病想要祈求康复的、希望保平安的、渴望求得美满姻缘或者实现心愿的、期盼发财生子的人们,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前来烧香拜佛、祭祀祈祷。这座寺庙当真可谓是香火旺盛至极,金香炉中的烟火常年不断,如同千年不灭的圣火一般;而那玉石制成的烛台也始终明亮如昼,仿佛万年长明的神灯。这里暂且不再赘述。

再来说说那八位金刚施展第二次神奇的香风,带着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前行。没过多久,便将他们送到了东方国土,渐渐地可以望见长安城的轮廓了。想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自从贞观十三年九月初三那天亲自送别唐僧出城西行取经以来,一直到贞观十六年的时候,特意派遣工部官员在西安城门外开始动工修建一座高耸入云的望经楼,专门用来迎接唐僧取回真经。而且唐太宗每年都会亲自前往此地,满心期待着能够早日与唐僧重逢,亲眼见证真经的到来。

就在那一天,皇帝再次出宫巡游,来到这座高楼之上。忽然之间,他惊讶地看到正西方天空中弥漫着漫天的祥瑞之气,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风扑面而来。只见那金刚稳稳地悬停在空中,高声喊道:“圣僧啊,此处便是长安京城啦!咱们不方便直接降落到的形象可就麻烦啦!孙大圣你们三位也不必一同前去了,您自己去把经文传给您的君主,然后速速归来即可。我会一直在云霄之中等候您,到时再一起回去向佛祖交差领旨。”

大圣听后回应道:“尊者您说得不无道理,然而我的师傅怎能独自挑起沉重的经担?又怎么能够拉得住这匹骏马呢?必须要我们一同护送才行啊。还请您在高空稍作等待,放心吧,我们一定不会耽误时间的。”

这时,金刚开口说道:“前些日子观音菩萨曾向如来佛祖禀报过,往返行程只需八天便能完成藏经之数。如今已然过去了四天有余,我只是担心八戒贪恋世间的荣华富贵,延误了规定的期限呀。”

八戒听闻此言,不禁咧嘴一笑,连忙解释道:“师父即将修成正果、成就佛位,我自然也是满心期待能够成佛,哪里会有什么贪财恋富之心呢!你们这些个莽撞粗鲁之人,都好好在这里等着我吧,待我将经文交付完毕之后,立刻就过来与你们会合,共同回向给佛祖!”说罢,只见那呆子挑起担子,沙僧则紧紧牵着马匹,而行者引领着圣僧,他们纷纷按下云头,缓缓降落于望经楼旁边。

太宗与众多官员一同见到唐僧师徒四人之后,赶忙走下城楼,满脸笑容地迎上前去,口中说道:“御弟终于来了!”唐僧见状,立即翻身下马,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向太宗行大礼参拜。太宗连忙伸手搀扶起唐僧,并关切地询问道:“这三位又是何许人也?”唐僧赶忙回答说:“他们都是我在取经途中收下的徒弟。”

太宗听后,心中大喜过望,当即命令身旁侍奉的官员道:“快把朕的御用马车牵过来,将车辕和马匹扣在一起,请御弟上马,与朕一同返回朝中。”唐僧听闻此言,心中感激不尽,再次向太宗叩头谢恩,然后才小心翼翼地跨上那匹装饰华丽的骏马。

只见孙悟空手持金光闪闪的如意金箍棒,紧紧跟随在唐僧身后。猪八戒则扛着九齿钉耙,沙僧挑着行李担子,两人一左一右,扶持着唐僧所骑之马,缓缓跟随着圣驾队伍,一同进入了繁华热闹的长安城。

此时此刻,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遥想当年,大唐帝国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朝堂之上,文官武将们各展其能,尽显英俊风采。无论是在江河湖海还是陆地山川举办的法事道场中,僧侣们都会登台施法讲经;而在金碧辉煌的金銮宝殿上,皇帝陛下更是会亲自选派贤臣良吏,处理国家大事。

如今,唐太宗特意颁发通关文牒赐予唐三藏,让他能够顺利西行求经。而这些珍贵的经文卷轴之所以能够历经千辛万苦被带回中土大唐,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天地间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至理妙义。一路上,唐僧师徒四人不畏艰难险阻,苦心修炼,降妖除魔,消灭了无数凶险邪恶的妖魔怪物。如今功德圆满,终得成功归来,喜气洋洋地上朝面圣,真是令人欢欣鼓舞啊!。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跟随皇帝的銮驾一同进入京城。一时间,整个长安城沸沸扬扬,无人不知晓是西天取经归来的一行人到了。

且说那座位于长安城内、唐僧昔日居住过的洪福寺里,不论是年长的高僧还是年幼的小沙弥,全都注意到了寺院中的几棵松树。只见这些松树的每一颗枝头竟然都整齐地朝着东方伸展,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所牵引。众人见状,皆是惊诧不已,纷纷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其中一名三藏法师曾经的徒弟突然大声喊道:“快快取来衣物!咱们取经的师父回来了!”其他僧人听闻此言,不禁面露疑惑之色,齐声问道:“你怎会知晓此事?”那位旧徒赶忙解释道:“想当年师父离开之时,曾经对我们说过:‘待我离去以后,或许三年五载,亦或是六年七年,如果看到这松树枝头皆向东边生长,那就意味着我即将归来。’我深知师父乃佛门高僧,所言必定不虚,故而能断定他老人家已然回来啦!”话音未落,这位旧徒便心急火燎地披上袈裟,匆匆忙忙地向外奔去。

当他行至西街的时候,发现这里早已有不少人奔走相告:“快去瞧啊!前往西天拜佛求经的高僧们刚刚抵达京城,万岁爷已经亲自将他们接入城中了呢!”这名僧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更是加快脚步向前赶去。然而就在此时,他与众多闻讯赶来的同门师兄弟们不期而遇。

眼看着皇帝的銮驾渐行渐远,众僧心中虽急切渴望上前拜见师父,但碍于皇家威严,终究还是不敢轻易靠近。于是,他们只能远远地跟随着銮驾,一路来到了皇宫外的朝门处。

唐僧缓缓地下马,动作优雅而从容,随后与众人一同迈步走进朝堂之中。只见唐僧身骑的白龙马以及背负着珍贵经担的身影,还有随行的八戒和沙僧,他们都静静地站立在那洁白如玉的台阶之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此时,唐太宗威严地传下旨意:“快请御弟上殿!”听到这声召唤,唐僧连忙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然后稳步登上殿前。待他来到大殿之上后,唐太宗微笑着赐座给他,唐僧赶忙再次叩头谢恩,并小心翼翼地坐在了椅子上。

坐稳之后,唐僧便开口说道:“陛下,请让人将我们一路辛苦带来的经卷抬上来吧。”唐太宗点头示意,于是孙悟空等人迅速从行李中取出那些用黄色绸缎包裹着的经卷。紧接着,近侍官员们恭敬地接过这些经卷,然后小心谨慎地传递到大殿之上。

唐太宗好奇地看着眼前的经卷,不禁问道:“御弟啊,此次西行取经,你们一共取得了多少部经文呢?又是如何历经千辛万苦才将它们带回来的呀?”

面对唐太宗的询问,唐僧双手合十,微微低头回答道:“回陛下,贫僧一行抵达西天灵山之后,有幸拜见了佛祖如来。承蒙佛祖慈悲,派遣阿傩、伽叶二位尊者先是引领我等前往珍楼之内享用美味佳肴,接着又带领我们去到宝阁之中传授真经。然而,就在传经之时,那两位尊者竟然向贫僧索要财物作为‘人事’。由于贫僧事先并未准备妥当,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也就没有送给他们任何东西。没想到,他们竟然就这样把经书交给了贫僧。当时,贫僧满心欢喜,急忙叩谢佛祖的恩德,然后带着徒弟们向东而行。谁料想,半途中突然刮起一阵猛烈的妖风,一下子就把我们所携带的经卷全都抢走了。所幸我的徒儿悟空有些神奇的本领,他奋起直追,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斗,总算是将那些被妖风卷走的经卷给抢夺了回来。可是,由于抢夺过程太过惊险刺激,导致所有的经卷都被扔得到处都是,变得杂乱无章。等到贫僧重新收拾展开查看时,却惊讶地发现这些经卷竟然全都是没有文字的空白本子。贫僧等人见状,不由得大吃一惊,只好赶紧返回灵山,再次前去拜谒佛祖并恳切祈求,希望能够得到真正有字的真经。

佛祖缓缓说道:“当这部经文得以成就之际,曾有一位德高望重、修为高深的比丘圣僧从山上下来,前往那舍卫国的赵长者家中,将这经文仔细地诵读了一遍。凭借着经文的无上神力和这位圣僧的虔诚诵经,保佑得赵家在世之人平平安安,已逝之人得以超脱苦难,往生极乐世界。然而,那位圣僧仅仅向赵家讨要了三斗三升米粒般大小的黄金作为报酬,但事后却觉得自己所收的酬劳实在太少太廉价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圣僧的子孙后代们竟然因为经济拮据,无钱可用。”说到此处,佛祖微微叹息一声。

众人听闻此言,方才知晓原来两位尊者索要人事之事,佛祖其实早已知晓内情。无奈之下,只好忍痛割爱,将那珍贵无比的钦赐紫金钵盂送给他们,这才换得了那蕴含着无尽智慧和佛法真谛的有字真经。

且说这真经共有三十五部之多,每一部都包罗万象,深奥莫测。各部之中又精心挑选出了几卷具有代表性的经文传送而来,总计多达五千零四十八卷。如此众多的经文数量恰好凑成一藏之数,可谓是功德圆满,殊胜非常。

唐太宗闻听此事后,心中更是欢喜不已,当即下令道:“速命光禄寺筹备宴席,于东阁大开盛宴,以酬谢此番取经之功!”就在这时,唐太宗忽然看到唐僧师徒三人静静地站立在台阶之下。只见这三位高僧面容奇异,气质非凡,尤其是那孙悟空毛脸雷公嘴,猪八戒长鼻大耳,沙和尚一脸凶相,着实与常人迥异。于是唐太宗好奇地问道:“朕观汝等高徒相貌奇特,莫非皆是来自异国他乡之人吗?”

长老赶忙俯下身去,毕恭毕敬地说道:“陛下啊,我的这大徒弟呢,姓孙,法号叫做悟空,我平日里还会称呼他为孙行者。想当年,他本是来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上那水帘洞中之人呐!遥想五百多年以前,这孙悟空可是好生厉害,竟敢大闹天宫,搅得天庭不得安宁。后来幸得如来佛祖出手,将其困压在了西番两界的山石匣子里面。多亏了观音菩萨慈悲为怀,苦心劝导于他,让他心生向善之意,心甘情愿地皈依佛门。而后正是微臣我去到那里,费尽千辛万苦才将他给解救出来呀!自从有了这位爱徒之后,微臣这一路西行可真是多亏了他的全力保护啊!再说说我这二徒弟吧,他姓猪,法号唤作悟能,而我则喜欢叫他猪八戒。说起他的身世来历,乃是福陵山云栈洞人士。曾经在那乌斯藏的高老庄之上兴风作浪、为非作歹,好在也是承蒙菩萨的点化劝说,劝他弃恶从善。最后还是靠着我那大徒弟行者的神通广大,方才收服了他。这八戒一路上倒也有些功劳,挑担子的时候力大无穷,过水涉河时也算表现不错。还有我这第三位徒弟,姓沙,法号叫做悟净,我常称他为沙和尚。他原本是在那流沙河一带作祟的妖怪,同样也是受到了菩萨的善心规劝,从此一心向佛,秉持着沙门教义。至于那匹白龙马嘛,它可不是陛下您赏赐给我们的哟。”太宗听后,微微皱起眉头,疑惑地问道:“朕看这马匹毛色模样都一般无二,怎就不是朕所赐予之物呢?”

三藏双手合十,躬身向太宗说道:“陛下,微臣行至那蛇盘山鹰愁涧之时,正欲涉水而过,不想我原本所乘之马竟遭此马吞噬。幸而得行者相助,请菩萨问询这匹马的来历。原来它乃是西海龙王之子,只因身负罪责,幸得菩萨慈悲搭救,并授意它来为微臣充当脚力。彼时,它变化成原先马匹的模样,连毛色都毫无二致。此马当真神勇非凡,不仅能够登山越岭,更能于崎岖道路之上健步如飞。微臣前去之时常以它为坐骑,归来之际则由它驮负经文,着实依赖它颇多啊!”

太宗听闻此言,不禁连连点头称赞。随后,太宗饶有兴致地问道:“爱卿此番远涉西方,不知路途究竟有多遥远呐?”三藏略作思索后回答道:“微臣始终铭记菩萨所言,全程约有十万八千里之遥。只是这一路行程漫长,微臣并未刻意计数。只晓得历经了一十四个寒暑交替。每日所见不是高山便是峻岭,所遇树林广袤无边,所经水域宽阔汹涌。此外,还途经数座王国,每过一国皆留有照验印信为证。”说罢,三藏转头呼唤道:“徒儿们,快将通关文牒呈上来,交予主公查验。”话音刚落,便有人恭敬地将通关文牒呈上。

太宗接过文牒,仔细端详起来。只见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出发日期乃是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太宗微微一笑,感慨道:“爱卿此次远行,实在辛苦劳累。如今已是贞观二十七年啦!”

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早有当驾官恭恭敬敬地上前邀请设宴款待,唐太宗随即走下宫殿,与唐僧亲切地携手一同前行。行走间,唐太宗饶有兴致地询问道:“高僧啊,您的几位高徒是否懂得礼仪呢?”唐僧赶忙施礼回答道:“陛下,我这几个小徒弟原本都是来自山村旷野的妖怪出身,未曾熟悉咱们中华圣朝的繁文缛节和礼数规矩。若他们有所失礼之处,还望陛下多多宽恕罪过呀!”唐太宗听后微微一笑,大度地摆摆手说道:“无妨无妨,朕不会怪罪于他们的,大家一起前往东阁参加宴会吧。”唐僧闻言,心中感激不尽,再次向唐太宗道谢之后,便转身呼唤着自己的三个徒儿,一同跟随众人走向阁内观赏。

走进阁内,但见此处果然不愧是中华大国的宫廷盛宴之所,其奢华程度比起寻常人家自是大不相同。只见那大门之上悬挂着五彩斑斓、精美绝伦的锦绣帷幔,地面则铺陈着鲜艳如血般的红色毛毡,显得格外庄重而华丽。阵阵奇异的香气扑鼻而来,令人闻之心旷神怡;桌上陈列着各种珍稀奇特的美味佳肴,皆是前所未见之物。

再瞧那些餐具,更是美轮美奂,令人目不暇接。琥珀制成的酒杯晶莹剔透,宛如黄玉雕琢而成;琉璃打造的酒盏流光溢彩,仿佛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还有那镶金点翠的盘子和杯子,金光闪耀,翠色欲滴,简直如同艺术品一般。至于盛放食物的器具,也是琳琅满目,黄金制成的大盘子璀璨夺目,白玉做成的小碗温润细腻,上面还镶嵌着精美的锦缎花纹缠绕其上。

宴席中的菜品更是种类繁多,让人垂涎欲滴。其中有精心烹制的蔓菁,被煮得软烂入味,入口即化;还有用糖水浇灌而成的香甜芋头,散发着诱人的甜香气息。此外,鲜美可口的蘑菇、清新奇妙的海菜等各类山珍海味一应俱全。厨师们不时地端上来添加了姜蒜辣椒的鲜嫩竹笋,以及数次呈上用蜂蜜调制过的清爽葵花籽。更有那以面筋制作成的形似椿树叶子形状的美食,以及黑木耳搭配豆腐皮烹饪出的佳肴。还有石花仙菜、蕨粉干薇等等稀奇古怪却又无比美味的素食菜肴。

不过要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那几盘精致的水果了。核桃、柿饼、龙眼、荔枝等常见水果自不必说,个个圆润饱满,色泽诱人。除此之外,还有产自宣州的茧栗、山东的大枣,以及江南地区的银杏和兔头梨等地方特产水果,每一种都堪称果中之王,品质上乘,味道绝佳。这些水果摆放得错落有致,犹如一座小型的花果山一般,令人赏心悦目,食指大动。且看那宴席之上,榛松、莲肉、葡萄颗颗硕大,榧子、瓜仁、菱米样样齐全。橄榄如翠玉,林檎似红霞,苹婆沙果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慈菇鲜嫩欲滴,嫩藕洁白如玉,脆李红若宝石,杨梅紫如玛瑙。真是无般不备,无件不齐啊!不仅如此,还有那些蒸得喷香的酥蜜点心和美味佳肴,更有那醇香四溢的美酒以及清香扑鼻的香茶,种种奇异美食令人目不暇接。这百味珍馐皆属上品中的上品,也只有我中华大国才能拥有如此丰盛的美食,岂是那西方蛮夷所能比拟的?

此时,师徒四人与众位文官武将皆恭恭敬敬地侍立在两旁。而太宗皇帝则端坐在大殿中央,接受众人朝拜。殿内歌舞升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舞者们身姿婀娜,乐师们技艺精湛,整个场面显得既整齐又肃穆。就这样,君臣同乐,尽享欢乐时光,整整持续了一天之久。

正所谓:君王举行盛大的宴会堪比上古圣王唐尧和虞舜之盛世,此次成功取得真经更是福祉无穷无尽。这段佳话将千古流传,经久不衰,而那佛光也必将普照着这帝王所居住的宫殿。

不知不觉间,夜幕降临,当天色已晚之时,这场充满感恩之情的盛宴终于散去。太宗皇帝起驾回宫,众多官员也纷纷回到各自府邸。唐僧师徒等人则回归到了洪福寺,刚一进入寺院大门,就见寺里的僧侣们纷纷跪地磕头相迎。待到他们刚刚迈进山门,便有僧人上前禀报:“师父,您之前所说的那棵大树的树梢儿今天早上竟然全都突然转向东边。我们牢记师父曾经留下的话语,于是赶忙出城前来迎接。没想到真的把您们给盼来了!”

长老听闻此事后,心中喜悦之情难以自抑,脚步轻快地迈入了方丈之中。此时此刻,那八戒一改往日吵着要茶饭、喧闹不休的模样,竟然安安静静地待在一旁,不再折腾。就连平日里略显调皮的行者和一向憨厚老实的沙僧,此刻也是人人都显得格外稳重沉着。这一切皆是因为他们历经艰辛,终于成功完成了此次的道果修行,心境自然而然地变得平静安宁起来。

当天夜晚,众人纷纷安然入睡。

次日清晨,唐太宗早早便登上朝堂,面对满朝文武大臣们说道:“朕每每想到御弟此番所立下的赫赫功勋,其功绩深厚重大至极,实在是令人感慨万千啊!朕昨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几句粗俗浅陋的话语,想要以此聊表对御弟的感激之意。只可惜尚未将其书写出来。”说罢,他转头对着身旁的中书官吩咐道:“中书官速速前来,朕现在就将这些话念给你听,你务必逐字逐句地仔细记录下来。”紧接着,唐太宗缓缓开口念道:

自古以来便传闻天地之间存有两种气象,它们显着地展现出承载万物生灵的伟大力量;四季变化虽然没有具体形态,但却能悄然间通过寒暑交替来孕育世间万物。正因如此,即便是那些资质平庸、愚昧无知之人,只要稍稍用心观察天地,也能够知晓其中端倪;然而对于那些洞悉阴阳奥秘的圣贤智者来说,想要彻底探究清楚其中无穷无尽的玄妙之处,却是极为困难之事。不过呢,天地涵盖包容着阴阳之气,之所以容易被人们所认知,正是由于它有着明显可见的外在表象;而阴阳之气存在于天地之间,之所以让人难以捉摸透彻,恰恰是因为它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形状。所以我们由此可以明白一个道理,但凡表象显着能够被人觉察到的事物,哪怕是再愚蠢之人也不会感到迷惑不解;相反,如果是那种隐藏潜伏起来无法直接目睹的东西,就算是极具智慧的人恐怕也会陷入迷茫困惑之中。更何况佛教和道教崇尚虚无缥缈之物,凭借幽深寂静来掌控一切。它们广泛救济世间万物,主宰着十方世界。展现出威严的灵异之力无可匹敌,抑制住强大的神异力量没有下限;从宏大方面来说,可以弥漫整个宇宙,从细微之处来讲,则能够摄取到极其微小的毫厘之间。既没有毁灭也没有产生,经历千万次劫难依然恒久存在;时而隐约显现,时而隐匿不见,但却运用百般福气一直延续至今。那奇妙的道法凝聚着玄妙之意,遵循它难以知晓其边际所在;佛法源流深沉静谧,汲取它无法测度其源头究竟。所以可以知道那些愚蠢无知、平凡浅陋之人,投身其中去探究其旨意趣味,怎么可能会没有疑惑呢?然而伟大教义的兴起,根基在于西方之地。它飞跃汉代宫廷而闪耀梦境,照耀东方地域而播撒慈悲。古时候,在天地初分时呈现不同形态和踪迹的时候,言语还未曾传播就已经成就了教化之功;正当经常显现又时常隐匿的时代,民众敬仰德行从而知晓遵循。等到光影隐匿回归本真,辗转迁徙跨越世代,金色面容掩盖了光彩之色,不再映照出三千世界的光芒;美丽的形象展开图画,徒然端立着四八之相(注:四八三十二相)。就在这时精微之言广泛传播开来,拯救飞禽走兽脱离三条恶道(注: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遗留下来的训导远远宣扬出去,引导众生到达十种境地(注:菩萨修行所经过的十个阶位)。佛陀拥有经文,能够区分大小两种乘法;还有各种法门,传承着正误正邪的法术。我们的僧人玄奘法师,乃是佛门教法的领袖人物啊。自幼便心怀谨慎敏锐之情,早早地领悟到了“三空”的精妙功夫;长大后更是契合神明清朗之意,率先囊括了“四忍”的高尚行径。那如松般挺拔、似风般自由、像水般澄澈、如月般皎洁的品性,都难以与他的清新华美相媲美;即便是仙露和明珠这般珍贵之物,又怎能比得上他的明朗温润呢?因此凭借着智慧通达没有牵累,神奇莫测尚未成形之事。超脱于六尘之外而远远超出常人,使得他的美名流传千古。

他凝心专注于内心的境界,悲悯正统佛法的衰落凋零;栖息思虑于玄妙之门,慨叹深邃经文的错讹谬误。一心想要分条梳理整顿道理,广泛传播前人所听闻的知识;截断虚假延续真实,开启后世学子的求学之路。正因如此,他高高翘起向往净土之心,踏上前往西域寻求佛法的征程。冒着危险远行千里,拄着拐杖独自出征。清晨的积雪纷纷扬扬地飞舞,路途之中迷失方向;傍晚时分惊起的沙尘漫天飞扬,天空之外一片迷蒙。跨越万里山川,拨开如烟云霞奋勇向前迈进;历经百重寒暑,脚踩冰霜雨露追寻先前的踪迹。实在是重视艰辛的劳作而看轻自身的安逸,追求深刻的义理渴望最终能够抵达。周而复始地游历西方天地,整整十四年之久。走遍了奇异的他乡异国,虚心询问探求正宗的佛教教义。在双树环绕的只园和八条河流交汇之处,品味佛法感悟真谛餐风饮露;在鹿野苑和灵鹫山这些圣地,瞻仰奇妙景象仰慕不同寻常之处。承蒙前代圣贤传授至高无上的真言,接受德高望重之人给予的真正教诲。探寻深奥微妙的法门,精心穷尽奥秘的学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