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自然灾害影响(1/1)
林瑶和苏墨好不容易解决了物流配送的难题,本以为公司能逐渐步入正轨,然而,命运似乎总不愿轻易放过他们。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同一记重锤,再次将他们的事业推向深渊。
那天清晨,天空阴沉沉的,厚重的乌云仿佛压在城市的上空,让人喘不过气来。林瑶和苏墨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公司,准备商讨新的业务计划。苏墨手里拿着一叠文件,正和林瑶讨论着产品的新设计方案,突然,一阵强烈的震动袭来,整栋大楼都开始剧烈摇晃。“地震了!”不知谁喊了一声,公司里顿时一片慌乱。文件散落一地,桌椅也随着晃动发出刺耳的声响。
林瑶一时有些惊慌,苏墨迅速反应过来,一把拉住林瑶的手,大声喊道:“大家别慌,按照应急预案,有序撤离!”他一边指挥员工,一边护着林瑶往楼梯口走去。员工们在苏墨的镇定指挥下,逐渐冷静下来,开始有条不紊地向楼下疏散。好在大家都安全地跑到了楼下,看着摇晃的大楼,众人一阵后怕。
地震过后,林瑶和苏墨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他们的生产基地位于城市的边缘,那里地势相对较低,周边又有河流经过,很可能会受到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影响。果不其然,很快就传来消息,生产基地遭遇了严重的泥石流。
林瑶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焦急地对苏墨说:“苏墨,生产基地要是受损严重,我们的生产就全停滞了,这可怎么办?”苏墨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担忧,但还是强装镇定,表情凝重地安慰道:“别慌,我们先去现场看看情况,总会有办法的。车在这边,我们马上过去。”
两人急忙赶到生产基地,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惊呆了。原本整齐的厂房如今一片狼藉,部分建筑已经坍塌,生产设备被泥石流掩埋,只露出一些扭曲的边角,原材料也散落得到处都是,一片混乱。负责生产基地管理的老陈,一脸沮丧地迎了上来,双眼布满血丝,声音带着哭腔说道:“林总,苏总,这次损失太大了。厂房塌了好几间,那些大型的生产设备很多都报废了,原材料也损毁大半,短时间内根本没办法恢复生产。而且,还有几名工人受了轻伤,已经送去医院了。”
苏墨拍了拍老陈的肩膀,说道:“老陈,先别灰心,我们一起想想办法。你尽快统计一下具体的损失情况,包括设备损坏、原材料损毁以及人员受伤情况,越详细越好。尤其是设备,要确定哪些还有修复的可能,哪些必须重新购置。另外,安排人保护好现场,防止有人趁机哄抢物资。”老陈点点头,转身带着几个工人去安排了。
林瑶看着这片废墟,忍不住掉下泪来:“这么多年的心血,一下子就没了……”苏墨将林瑶拥入怀中,轻声说:“别怕,有我在。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困难,这次也一定能重新站起来的。你忘了我们当初是怎么熬过来的吗?”林瑶抬起头,看着苏墨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力量,她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
回到公司后,林瑶和苏墨立刻召集了所有部门负责人开会。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大家都神情严肃,默默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着林瑶和苏墨发言。苏墨率先打破沉默:“这次自然灾害对我们的打击很大,但我们不能就这样被打倒。大家都说说,目前我们面临哪些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
销售部门的负责人小李第一个发言:“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停滞,我们没办法按时交付订单了。客户那边肯定会有很大意见,弄不好还会流失一批长期客户。我觉得我们得尽快和客户沟通,给他们一个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不然客户的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挽回了。”
财务部门的张姐也忧心忡忡地说:“这次损失巨大,不仅要重新修建厂房、购置设备,还要承担订单违约的赔偿费用,公司的资金压力会非常大。目前公司账面上的资金远远不够,我们得尽快想办法筹集资金,不然重建工作根本无法开展。而且,后续的运营资金也得提前规划好,不然很容易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这时,负责技术的王工说道:“生产设备很多都损坏了,就算重新购置,安装调试也需要时间,而且一些关键设备可能还需要定制,这会进一步延长恢复生产的时间。我们技术部门可以先对损坏的设备进行评估,看看哪些可以修复,哪些必须重新购置,但是购置新设备的技术参数和适配性都需要仔细考量,不能马虎。”
面对大家提出的一个个难题,林瑶深吸一口气,说道:“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不能退缩。小李,你和销售团队要尽快和客户沟通,诚恳地向他们说明情况,争取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能延缓交付时间最好。在沟通的时候,要注意措辞,强调我们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计划,给客户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努力解决。张姐,你这边要重新规划公司的财务状况,看看能从哪些方面节省开支,同时想办法筹集资金,应对重建的费用。可以联系一些投资机构,或者看看有没有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可以申请。王工,你和技术团队要对设备损坏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列出清单,我们好尽快安排。另外,在购置新设备的时候,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求,不能只看眼前。”
苏墨接着说:“另外,我们还要加强防灾措施。老陈,你负责联系专业的防灾减灾机构,对生产基地的选址和重建进行评估,确保新的生产基地能抵御类似的自然灾害。可以多咨询几家机构,对比他们的方案和建议,选择最合适的。我们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同时,要组织员工进行防灾减灾培训,提高大家的应急处理能力。”
会后,大家都迅速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林瑶和苏墨也没有闲着,他们开始四处奔波,寻求帮助。苏墨联系了之前合作过的供应商,希望他们能在设备采购和原材料供应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优惠。供应商刘老板是个讲义气的人,他对苏墨说:“苏老弟,我知道你们现在困难,设备采购上我可以给你延长付款期限,原材料供应也尽量给你优惠。但丑话说在前头,我也有我的难处,只能帮你一时,你还是要尽快恢复生产,不然大家都不好过。”苏墨连声道谢,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重建生产基地。
林瑶则忙着和银行沟通贷款事宜。她坐在银行信贷经理的办公室里,详细地向对方阐述了公司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希望银行能给予贷款支持。信贷经理听后,面露难色:“林女士,你们公司之前就经历了不少波折,这次又遭受这么大的灾害,我们也很同情。但银行贷款需要考虑风险,我们得向上级汇报,看看能不能通过审批。你先回去等消息吧。”林瑶虽然有些失望,但还是礼貌地表示感谢,她知道,现在只能等待。
与此同时,公司的员工们也没有闲着。他们自发组织起来,清理生产基地的废墟,对还能使用的原材料和设备进行整理和标记。老陈带领着工人队伍,不顾疲惫地忙碌着。他一边指挥,一边鼓励大家:“兄弟们,咱们公司就像咱们的家,现在家遭难了,咱们一起努力把它重新建起来!大家加把劲,把能用的东西都整理出来,说不定以后还能用得上。”工人们纷纷响应,干得热火朝天。有的工人徒手搬开瓦砾,寻找被掩埋的工具;有的爬上倒塌的墙壁,检查是否还有可用的建筑材料;还有的拿着扫帚和铲子,清理着满地的淤泥。
然而,重建之路充满了艰辛。资金的短缺、设备的购置难题、技术人员的不足等问题接踵而至。银行的贷款审批迟迟没有消息,投资机构对公司的未来发展也存在顾虑,不愿意轻易投资。设备购置方面,一些国外先进设备的定制周期长达数月,而且价格高昂。技术人员因为公司受灾,部分人萌生了去意,这让本就紧张的技术力量更加薄弱。
但林瑶和苏墨没有放弃,他们相互鼓励,带着全体员工,一步一步艰难地推进着灾后重建工作。林瑶每天都会去医院看望受伤的工人,给他们带去慰问品,鼓励他们安心养伤。苏墨则四处奔走,寻找更多的资金渠道和设备资源。每一次困难的克服,都让他们更加坚定了重新崛起的决心,他们期待着有一天,能在这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一个更强大的企业。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他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市场和业务,还要具备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