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为官之道(1/2)
五华山,朱皇帝的乾清宫,西暖阁内。
“咚咚咚、、”
“皇恩浩荡”
“吾皇万岁”
“陛下圣明”
“末将领旨”
“微臣领旨”
“大明国祚万年”
、、、
大殿
满怀激动,眉开眼笑,磕头如捣蒜,磕头蹦蹦响,对着上面的朱皇帝,高呼万岁。
泼天的恩赐,喜从天降啊,他们本来就是一群看客,吃瓜看戏的边角料。
谁知道啊,那帮大西南帮派,又发神经了,逼迫朱皇帝开放科举选官员,一番博弈下来,最后便宜了广东人。
这他妈的,太让意外惊喜了,自古以来,那个士族家族,没有一些七大姑八大姨,门生故吏啊。
因道侯尚可喜,兵部右侍郎金光,镇守广州十几年,认识的官吏,豪商贵族,不要太少。
大理寺寺卿陈恭伊,光禄寺寺卿屈大均,本来就是大名鼎鼎的岭南三大家。
同时,他们两人,还是岭南三忠的后人和嫡传弟子,也是广东士林的代表人物,扛把子啊。
“咚咚咚”
“吾皇圣明”
“老臣领旨”
惊愕错愕了半晌,呆若木鸡,大西南派系的领袖之一,吏部尚书张佐宸,终于反应过来了。
面若苦瓜,表情苦涩,无奈的摇了摇头,跪地磕头,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
格老子的,这都他妈的什么事啊,这叫啥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
说实在的,他也是一心为公啊,为了朝廷的正常运转,为了更多的基层官员,下派到东南亚,稳固大明的根基统治啊。
想不到啊,直接被朱皇帝反杀了,开始弃用大西南的官员,把蛋糕丢给两广士林士子。
不过,好在有一点,老辣的朱皇帝,把派出官员的审核权,留在了吏部,不能让几个广东佬,为所欲为。
可以预计的,经此一番博弈下来,在朝的官员,再也没人敢小觑朱皇帝,确实是英武果决啊。
“呵呵”
“都起来吧”
“好好办差事,大明王朝,也是诸位的”
老辣的朱皇帝,面瘫着脸,呵呵一笑,摆了摆手,随意的回了几句。
坐在上面的他,把成蚀把米啊。
没错,老辣的朱皇帝,这是告诉有些人,朕不给,你们不能来抢,一旦惹毛了,随时能掀桌子。
同时,精明的朱皇帝,也在告诫自己,有些事情啊,得加紧加快进度了。
军队的整编,兵力扩充差不多了,兵械火炮,鸟铳燧发枪,也打造的差不多了。
唯一所缺的,还是甲胄问题,这是个老大难问题,得靠时间人手堆积。
还有,大西南的土司整改,真正的改土归流,也在有序进行,成规模的土司反抗力量,已经没有了。
现在,东征的唯一难点和准备,就是福建郑氏和鞑子的大战了,等待爆发后的战果。
同样,他也在等江浙,大江南那边,锦衣卫的进展,联络张苍水的义军,情报收集等等。
只要完成了东征,朱皇帝的朝廷,肯定又是一大波整改,彻底扭转大西南独霸一方的格局。
两广的郭之奇和连城璧,大江南的鲁王旧部,肯定要入朝的,去平衡打破大西南朝臣的独霸局面。
“对了”
“张尚书”
半晌后,看着这个两鬓斑白的老头子,吏部尚书张佐宸,大明王朝的百官之首。
强势霸道的朱皇帝,还是忍不住的,开口敲打说教:
“吏部,选人选官员的制度,也要灵活变动”
“备选人,基层官吏,调配到东南亚,中南半岛,为官为吏”
“得多替他们考虑一些,自身的切实利益,家眷问题,待遇问题”
“例如那些有家眷的,正妻嫡长子,肯定是不能带走的,得留在中原”
“但是,他们的美妾小妻,就没问题了,可随他们同去,照料起居,抚慰孤独的心灵”
“在待遇上,也可以多加几成俸禄,多给一些福利待遇,探亲假”
“千里为官,也只为财嘛”
“朕相信,只要待遇给到位,他们还是会多多考虑”
“毕竟,苦读圣贤书,寒窗十几年,并不是每个人官吏,都是家财万贯,衣食无忧”
“这方面,可以跟户部对接一下,商量妥当,拿出一个切实可用的方案”
“历年的官员考核”
“这方面,也可以适时的,向他们倾斜一些资源,优先提拔任用,也算是一种加分项”
是的,如今的缺官吏局面,可能也不是缺人的问题。
更大的可能,是很多官吏,基层的小官员,对任职东南亚外海,有不少的顾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