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他的“王国”(2/2)
人口、规模都是在官府报备的,且根本不会少了官府的那份税收。
良庄本身还要收一些管理费用,也是用粮食支付的。
两次收税之后,留给农民的还是大多数,还是能让农民一家子维持温饱,甚至随着时间推移,还有了积蓄,吃饱肚子已经不是难事。
这个事情不仅仅发生在茂陵、雒阳,也发生在其他地方。
有了良庄的保护和农具的提供,农民的利益得到了极大的维护,官府无法也不敢向顶着袁树名头的农庄征收超过朝廷规定的税收,更不敢多次征税,只能老老老实实按照规定来,这就有效避免了农民的破产。
农民有了积蓄,就更难破产,就更能维持再生产甚至是扩大生产的需求。
交给官府的税不会拖欠,良庄按照比例征收的管理费也越来越多,整个庄子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这个时候,再让宣传队伍出动,把良庄模式对外宣传、输出,自然就会有一些深受压榨之苦的农民带着土地前来请求加入,或者是一些佃户出逃,进入良庄求取庇护。
这一情况在所有有良庄的地方都出现过,现在在并州自然也会出现。
且袁树还注意发挥在茂陵的经验,不仅仅把宣传对象瞄准汉民,甚至也对着其他各族平民宣传。
因为其他各族平民的日子甚至比汉民还要差,汉民至少能定居生产,没啥天灾人祸的前提下是可以有稳定收入的,而游牧平民就算没啥天灾人祸,也不一定有稳定收入。
且日常饮食也是非常的匮乏,破产沦为奴隶的可能性比汉民还要大,平均寿命也更低。
在此情况之下,能够吃饱肚子、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对于他们来说的吸引力丝毫不比对汉民来的少。
所以在茂陵良庄里生活着的数以万计的匈奴人、羌人、鲜卑人和其他不知族群的杂胡,在良庄有效的管理之下,他们的生活状态已经和汉民没有区别了。
宣传对汉民好用,对这些人一样好用,汉民拖家带口一起来,他们不仅拖家带口,有的还会带着一些牲畜一起来投奔,将牲畜献给良庄,搞得像是缴纳投名状一样。
对于这群人,良庄的策略也是非常成熟的,改汉姓汉名,更换汉民发饰,更换汉民的衣服,派专人教他们说汉话,学习汉字,设置各种奖惩措施之类的。
基本上过上了安生日子以后,这群人所谓的什么“天生凶狠”、“狡猾如狼”之类的都消失不见了。
能过安生日子,能吃上一口饱饭,不用时时刻刻忍饥挨饿,那就是大家共同的心愿,还要啥自行车啊
这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在袁树看来不仅是安定汉民的好方略,也是对遍布并州的外族人的好方略,并州有数十万南匈奴人,也有不少羌人、鲜卑人和不知族群的杂胡居住。
在朔方郡、西河郡、上郡等地,汉民数量稀少,而这些胡人数量很多,远超汉民,这也是到后期并州被蚕食的只剩下太原和上党两地的缘由。
袁树打算未雨绸缪,利用良庄的生产优势和组织优势开始反过来蚕食这些外族的活动区域,对他们这边的人展开劝诱,展开宣传。
为此,他还派人去关中良庄招募匈奴人和羌人出身的宣传队成员,组织成一支强有力的宣传队伍,对南匈奴和羌人部落展开全面的宣传攻势。
近些年来,南匈奴还算是比较老实的,但是每年好几个亿的资金投入还是太多了,袁树决定在收拾鲜卑人的同时,用各种手法一起上,把南匈奴也给瓦解掉,将北部边患一起解决掉。
于是,对于良庄的建设就不仅仅只是并州的财政投入支持了,并州财政艰难,只用财政资金那是完全不够的。
所幸一波清洗之后,把官僚、豪强大族狠狠放了一波血,用这一波行动获取的资金、粮食和各项物资,足够支撑第一波良庄的建设计划,北部五郡的二十五个良庄建设的物资、钱财需求已经全部满足。
至于在南部四郡、尤其是上郡和西河郡两地的良庄建设,袁树打算自己出一部分钱,再尝试从雒阳老爹那边搞一波钱,剩下来要是还不够,那就只能再从并州本身搞出来了。
百姓都是穷鬼了,没油水可榨了,那就从有钱人身上榨钱,从豪强大族身上榨取一些钱财。
苦一苦豪强大族,骂名他们来担,好名声全都归我袁某人,事儿就要这么办!
于是从正始三年下半年开始,袁树推动的并州大建设计划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二十多万人口北上,良庄大建设,从选址到筑造围墙到修缮连通道路之类的活计,人们干的热火朝天。
袁树用略低于军队供给的标准给这些人提供口粮,充足的粮食供应使得人们的效率大大提升,对于未来生活的期许也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良庄内,每个人都可以分到土地,每个人都能分到房屋和农具,十户人家还能共用耕牛等牲畜帮助耕田,袁树还从中原带来了最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农耕用具。
有水源的地方自不必多说,没有充足水源的地方就要设计策略,从别处引水来修建水利工程,总之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投入进去的财富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别的不说,二十多万人的口粮就是巨大的负担,虽然不至于像军队那样一日三餐,但是一日两餐还是需要的,且至少要保证一顿干饭,不然实在是撑不住那么大的工作量消耗。
并州府库有存粮,袁树自己也能利用雒阳良庄的存粮来补贴一部分,不过还是有不小的缺口,所以袁树只能从本地购买,从太原郡和上党郡购买粮食。
这一度导致粮价上涨。
但是袁树何许人也
并州王!
涨价
你先问过我手里的刀答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