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三十岁才来成长系统 > 第236章 构建全产业链设想(4K)

第236章 构建全产业链设想(4K)(1/2)

目录

第236章构建全产业链设想(4k)

“感觉问题不少,不过都仅代表我个人主观看法,再就是没有经过实地验证,我不好贸然下定论。”

陈景乐说:“我打算抽空到公司旗下的各个种植基地乃至合作的种植区,去做一次实地考察,毕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些事情光靠道听途说,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

“虽然我生活在农村,但跟真正脚踏实地去做田间调查的人相比,还有很多东西都不了解。等我了解完农村蔬果种植的具体情况后,我会将所了解到的一切,写成一份考察报告,提交上来。”

李启光有些意外,随即点头:“可以。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想听听你的看法。”

“行。”

陈景乐早有思路:“我觉得公司接下来,可以往构建全产业链方向走。从上游的种苗研发与育种、构建新型规模化种植基地,到中游的加工与流通环节,再到下游的销售端市场铺设跟自主品牌打造营销,都要参与其中。”

李启光微微蹙眉,但是没有打断,而是耐心听他继续讲。

“先说为什么要打造全产业链”

陈景乐语气平静:“首先国家07年就已经提出全产业链这个概念,中粮是09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过去15年时间,卓有成效。现阶段国企,大到行业龙头,小到地方农垦,基本都是朝这个方向发展。很多大型民企也在尝试这条路线。”

“中粮可以说是行业标杆和风向标,他们的路线,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鸿启是专注蔬果领域,那我们可以尝试打造蔬果领域的全产业链。全产业链不一定要多大,但一定要有,这关乎我们会不会被别人卡脖子。毕竟再牢固的合作关系,都有可能翻脸的一天。不用一开始就大规模投入资金,前期可以试点,以积累经验为主,等经验足够了,再考虑是否要扩大规模。”

听到这,李启光微微颔首。

如果只是前期试点,倒不是不能接受。

不过这事得有个具体规划,不能贸然砸钱,万一几百万几千万砸进去,水都没一个,那就不好了。

陈景乐继续道:“比如说种苗研发。我们在这方面跟海外还是有差距的,即便是隆平高科这样的国内行业数一数二的存在,无论是营收还是研发投入,跟拜耳这样的巨头比起来,都差得有点多。”

“拿去年的数据来说,除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能实现自给自足外,国内依旧有超过15%的蔬菜种子,需要依赖进口,总量超过1.15万吨。其中个别蔬菜种类进口率更是超过80%,如菠菜洋葱胡萝卜等。进口部分,西大的数量虽然只占1%,但价值却占到12%,赤利数量占2%,价格占23%。这就是被别人卡脖子的下场。”

“农业育种公司有句行业俗话,‘育种不如买种,买种不如偷种,偷种不如套牌’,目前市面上有过半的种子都是套牌,用自己的证件执照手续,卖别人的种子。然而造不如买的路线,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有些东西有些时候,即便你想钱买,人家都不会卖给你。或者能买到,但是要比市场高好几倍的价格。没办法,谁让人家掌握了技术”

“因此上面从2022年开始,就致力于打造国家自主种业阵型,扶持行业内多家种业公司,力求种业振兴。光农作物领域就有69家企业入选。这种情况下,我们或许可以搭一趟顺风车,看是否能让官方出头帮忙牵线搭桥。”

“全球两超四强的种子公司里头,只有一家先正达在我们国内,而且种业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和很多高新科技产业一样,不存在所谓的弯道超车,航天育种也只是在现有技术上,加快追赶速度。我们是起步慢,但是不要紧,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做了总比不做要好。”

“目前国内具备种子研发能力的农企只有100余家,可惜其中并不包括鸿启。鸿启都是从别的种子公司那里买种子,暂时还能买到,但我觉得不能完全依赖别人,我们得有自己的种苗研发中心。”

“我们可以利用地理位置优势,跟南亚所进行合作研发,正好我们之前跟他们有过技术交流,现在也流行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各取所需。同时诚意招募全国各地的人才。”

“众所周知农学类科研人才就业环境不是很好,特别是当前这个经济形势,但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年薪25-30万,就能招来大量作物遗传育种方向的985博士人才。砸钱!通过砸钱,来快速构建一个成熟的种苗研发中心!”

陈景乐一口气说了好多,说得口都有点干了,赶紧给自己倒杯茶。

该说不说,老李同志办公室的茶叶味道还是不错的。

趁陈景乐喝茶的功夫,李启光安静思考。

种苗研发中心这个他之前就想过要搞,但是回报周期太长了,加上前几年公司处于上升期,其他方面投资收益更大,就一直没能下定决心。

现在想想,要是几年前就弄一个,说不定现在就能看到效果。

不过后悔也没用,人不能美化没走过的那条路,万一当初砸太多钱进种苗研发,结果水都没一个呢

这种事没人说得准。

如陈景乐所言,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公司目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2、30万一个博士,弄他个几十个,就不信搞不出一个像样的研发团队!

搞!必须搞!

李启光当即下定决心。

他文化水平不高,也不懂技术,但他懂得尊重技术,尊重人才。

只要钱给够,相信肯定会有人愿意来的!

……

“还有么”

李启光抬头问。

陈景乐点头,继续说:“中游的加工与流通,流通这个是鸿启的强项,我就不多说了,说说加工。拿龙眼芒果等水果来举例,从粗加工的晒成果干,到深加工的制作成果汁果酱,果皮还能用来提取色素,果渣用来制作饲料。这些我们都可以尝试去涉足。而且是很好的助农项目,能创造更多的农村就业岗位,我想没有哪个地方会拒绝这样的加工厂。只要我们创造的就业岗位够多,我们的路只会越走越宽敞。”

“再说终端销售。要继续铺开,铺向全国。慢不要紧,关键是要做。批发要做,零售我们也要做。诚然鸿启在全国范围内都有销售端的合作伙伴,但不意味着我们自己不能做终端销售。当前实体经济不好做,经过几轮店铺倒闭潮,现在从一线城市到县城乡镇,街上最多的是各种餐饮类。”

“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个机会。人们在大宗商品消费方面会愈加谨慎,但是在饮食方面是很舍得钱的。看遍地开的茶饮店咖啡店跟零食店,还有卤味跟汉堡炸鸡火锅麻辣烫等就知道了。蔬菜水果都称得上日常必需品,不愁没有销路。”

“我建议可以参考两个连锁品牌。首先一个是钱大妈。他们的核心是市场定位精确,品牌口号鲜明,‘不卖隔夜肉’,同时加上自有仓储物流等高效的供应链以及损耗控制,还有定时打折清库存等营销手段,成功笼络到一批忠实用户。”

“在互联网买菜盛行的今天,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通过线上各个平台拓展销售渠道,结合线下自有门店覆盖更多消费场景。目前全国范围内有2900多家门店,估值超过120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