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哨兵1号反卫星和反导测试(2/2)
它的起飞基地是位于莫桑比克的非洲主基地。
在自身的机载计算机以及通信卫星,导航卫星的信号指引下,先沿着南回归线飞。
越过马达加斯加岛后,再折向东北方向。
9点20分,它的高度来到了50公里,距离毛里求斯120公里,速度6马赫。
天上的另外一枚侦查卫星也将镜头对准着这架靶机。
9点25分整,只见屏幕的视野里。
灰黑色涂装的靶机机头后方的蒙皮上,一个30厘米的光斑突然出现。
那块蒙皮被高能激光照得发出耀眼的紫色光芒。
当然因为靶机此时是在73公里的高度上向上攀升,光斑的位置还是有较大的位移的,不过始终在机头后方主机体的部位。
虽然这个高度的空气密度已经非常低了,但是此时靶机的速度已经接近10马赫了,这么高的速度,在这种情况下,飞机还是有一些横向震动和位移的。
不过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下,下方遥望测量船的精确跟踪下,目标的实时位置通过通信卫星不断的传输给哨兵1号。
所以激光炮能够持续的对准正在高速移动的靶机。
10秒左右,视野里,那块被照射的蒙皮有了变化。
一些烟雾开始升腾。
第15秒,一个小破口出现。
然后眨眼之间,靶机在70多公里的高空断成两大截,大量的碎片在空中抛洒。
在惯性的作用下,几个大的机体零件还向上飞了几百米,边飞边翻滚着向外抛洒里面的零件。
技术人员赶紧将刚才的画面转成慢放。
在0.2倍速下。
好几个黄豆大小的破口先出现,然后瞬间连成一片,形成一个3厘米直径的破口。
此时高能激光已经透过破口照射到机体内部了。
可以接近10马赫速度飞行的靶机,蒙皮出现破口就是致命伤了。
这可跟亚音速飞行器不一样,即使破很多洞,都还能持续飞。
这么高的速度下,表面涡流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并且破口产生后,机体还有负压产生。
只见蒙皮从破口处开始撕裂,然后飞机因为结构失衡,受到高能激光照射的那部分骨架也会更加脆弱一点。
所以在几微秒的时间,靶机就从被照射部位断裂了。
看到这里,宋裕民回想起之前王建昆给他看的模拟动画资料,知道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看了下从照射到靶机断裂,总共只了15.8秒不到16秒。
这个结果非常的完美。
这代表着今后照射到弹道导弹的弹体后,也能在16秒左右就将弹道导弹烧出一个洞,然后弹道导弹就不能保持平衡,从而偏离弹道或者直接断裂了。
“记录好数据,准备第三项实验。”宋裕民看了看手表,时间来到了晚上9点27分,还有3分钟,第三项实验就要开始了。
“收到。”
此时孟加拉湾靠近缅甸海岸一侧的上空,一架在统一战争时缴获的c-47运输机,正在2千米的高度盘旋。
它就是第三项实验的靶机。
这个实验是验证一下哨兵1号的激光炮,在将来对付巡航导弹时是否有用。
这么一款性能逆天的激光炮,将来如果仅仅是用来预防弹道导弹,就有点浪费了。
毕竟弹道导弹一般是核战争来临时才有可能发射,其他时候只有零星的试验性发射。
而巡航导弹,反舰导弹等低空大型导弹,就有可能是今后常规战争中经常亮相的武器了。
如果这款激光炮,在对方低空目标时也能起效,那就太好了。
不过海拔越低,空气密度就越大,对激光能量的损耗就越大。
并且在浓雾天,雾霾天,那激光能起到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不过到底会削弱多少,还是实际测试下比较好。
好不容易有这么个时间窗口,错过了之后,就很难再有了。
所以那架原本是缅甸前政府从美国手里收回来的破烂c-47,就被用来当做低空低速的目标了。
此时哨兵1号已经快到新加坡附近了。
9点30分整,目标数据传输到位后,高能激光立即发射出去。
在缅甸海上空,如果位置合适,并且有人抬头看天上的话,可以看到一根紫色光柱从天上斜向西北方向插下。
那光柱还在不断的移动,那是哨兵1号卫星的位置在快速的向东飞去,所以光柱与海平面的夹角也越来越低。
一架伴飞的y-1飞机上,那名全解阵的资深驾驶员,就看到了那根从天而降的紫色光柱。
虽然在起飞之前已经被告知了即将看到的景象,但是看到这种奇景,还是大受震撼。
光柱到了低空时,直径已经接近1米了,所以就跟孙悟空的定海神针一般,只是颜色是紫色的。
那是原本的紫外高能激光,在跟空气接触后,波长变长呈现出的紫光。
光柱一开始只是擦着c-47的机腹射过去了,1秒钟之后,光柱上移了2米,对准着机体侧方的那处经过改造了的位置。
改造的部位用到的蒙皮是此时巡航导弹常用的材料。
这么做是为了得到更真实的实验数据。
y-1的驾驶员就在1公里外看着那紫色光斑在c-47上游移。
光斑所经过的位置,一股股烟雾升起。
那是巡航导弹的弹体材料被激光不断的气化了。
不过一直过了30秒,c-47靶机还好好的,光斑经过的位置没有出现破口。
这一幕被y-1上的镜头记录了下来,回传到了密支那的地下指挥中心。
“报告,30秒打击结束。”
“报告,靶机目标位置没有烧穿,靶机已按预定方案返航。”
“报告,靶机上的光强探测器显示,功率只有0.5兆瓦。”
一个个参与计划的人员将情况陆续上报。
宋裕民得知靶机没有被烧穿,还是有点遗憾的。
这说明这款哨兵1号搭载的20兆瓦激光炮,在对付低空的目标时,还是力有未逮的。
不过也还好,今后随着全解阵的激光研究团队的不断研究,更大威力的激光炮一定能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到时候就可以更新这些前期发射的哨兵激光卫星了。
他将三次实验的内容整理出来,然后通过保密频道上传到中央电脑,并把结果告诉给了王建昆。
然后回到地面休息。
明天他还要陪伴国内来的3位航天方面的专家,所以还是得养好精神,不能随便被他们套走一些保密资料。
王建昆收到宋裕民的汇报,对第三项实验结果虽然有所预料,但是还是有点遗憾的。
不过他很快就调整了过来,因为还要一系列的研究需要他全力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