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弗洛伊德的思想,和阿德勒的思想,在心理学上的区别(1/2)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的区别,弗洛伊德认为性格不可改变,阿德勒认为人的性格随着接触社会,适应社会,性格可以改变,弗洛伊德认为童年创伤决定一个人的处事风格不可改变,阿德勒认为自卑的超越,追求优越感,增加社会兴趣,人可以超越自己,弗洛伊德比较顺利,阿德勒童年身体不好,不如哥哥,但他奋斗,改变了自己。
你这一段已经抓住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心理学思想的关键对比点。差异,从他们的出身、成长背景到心理学核心观点的分歧,特别聚焦于“性格是否可变”“童年经验的作用”“人是否能够超越自己”这几个方面,帮助你更深入理解两人思想的分水岭。
?
一、背景对比:命运与选择的不同起点
弗洛伊德(SigundFreud),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弗莱堡。他在家庭中地位较高,是母亲特别宠爱的孩子,自小就被视为“有出息的人”。他顺利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后来投身精神病学研究。弗洛伊德的人生总体较为顺遂,家庭条件尚可,虽然也经历了一些家庭动荡,但整体上处于社会中产阶级的上升通道。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则出生于1870年,晚弗洛伊德14年。阿德勒的童年则充满身体疾病和心理创伤。他五岁差点死于肺炎,自幼体弱多病,和身体强壮、成绩优异的哥哥相比,他总是显得“次一等”,在家庭中也并不被父母特别看重。这种自卑感贯穿他的童年,也深深影响了他对“人格发展”的理解。
因此,两人在心理理论的根本分歧,其实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内在体验密切相关:
?\t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过去,特别是童年创伤的深远影响;
?\t而阿德勒的理论强调未来,通过奋斗可以改变命运和性格。
这就是“顺境心理学”与“逆境心理学”的不同路径。
?
二、性格是否可以改变?
弗洛伊德的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在5岁左右就已基本定型。他的理论强调“决定论”——即一个人的性格、行为模式、情感反应,大部分都由早期童年经历、特别是无意识的冲突所决定。
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包含:
?\t本我(Id):代表原始冲动;
?\t自我(Ego):在现实与冲动之间调节;
?\t超我(Superego):内化的道德规范。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处事风格”“冲突应对方式”源于早期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对抗。比如一个人在童年受到压抑、惩罚,可能就会形成压抑的性格,这种性格在成年后也很难改变,只能通过长时间的精神分析、挖掘潜意识,逐渐“缓解”问题,但仍然不能从根本改变。
因此,弗洛伊德实际上是悲观主义者——他认为我们是被过去塑造的奴隶。
阿德勒的观点:
阿德勒则是选择主义者和目的论者。他认为:
“不是过去决定了现在,而是我们对未来的目标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过去。”
阿德勒坚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想要达成的目标,来调整行为模式,从而塑造新的性格。他特别强调“生活风格(lifestyle)”——即每个人选择的一套独特的人生应对方式,这个风格虽然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但绝非无法更改。
他举过一个例子:两个有着相似童年创伤的人,一个变得自暴自弃,另一个却奋发图强——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对发生之事的解释与回应”。
也就是说:
?\t弗洛伊德强调过去塑造我们,我们只能去疗愈它;
?\t阿德勒强调未来激励我们,我们可以用目标重塑现在。
这构成了两人心理学理念最根本的对立。
?
三、自卑与优越:动力机制的差异
弗洛伊德关注的是“欲望压抑”:
?\t他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社会和道德压抑了我们的本能欲望(比如性欲、攻击欲);
?\t所以他强调“无意识的冲突”以及“梦、口误、神经症”背后隐藏的被压抑的本能。
阿德勒却完全不同,他认为人的核心动力是“自卑感与优越感的斗争”:
?\t每个人从小都有某种自卑(身体弱、成绩差、没人爱等);
?\t但正是这种自卑,促使我们去努力、去变强,从而追求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举例来说,一个小时候体弱多病的孩子,可能会特别努力学习,成为医生——这就是通过某种“补偿”实现自我超越。这正是阿德勒自己的人生路径。他并没有被体弱打倒,反而因为内在的不甘心,激发出巨大的成长动力。
这也是你在开头提到的:“人一旦有了优越感,就会自信、阳光,克服自卑”的来源。
换句话说:
对比内容
弗洛伊德
阿德勒
人的动力
被压抑的欲望
克服自卑、追求优越
主体性
被无意识支配
拥有选择与改变的能力
关注焦点
内心冲突、潜意识
现实目标、社会合作
性格是否可变
难以改变(童年决定)
可以改变(目标导向)
?
四、社会兴趣与课题分离:通往心理健康之路
阿德勒比弗洛伊德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出心理健康的核心标准是一个人是否拥有“社会兴趣(sociali)”——即是否能关心他人,愿意与人合作,对社会有贡献。
如果一个人总是把焦点放在“我要证明我比别人强”“我要赢”“别人不理解我”,那么这个人就会陷入竞争性格和心理困扰。
阿德勒认为,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压倒别人,而是可以“与别人一起变好”。他鼓励人们:
?\t多参与社会生活;
?\t多学习、多接触人;
?\t提升自己的社会兴趣。
这与他的“课题分离”理念密切相关——你提到的“不要干涉别人,也尽量不要别人干涉你”,正是这个理念的核心。
比如:
?\t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不能替他学习;
?\t是否接受你,是别人的课题,你不必讨好所有人;
?\t自己选择何种生活,是你自己的课题,别人没资格干预。
通过课题分离,人可以减少无谓的内耗,更清晰地活出自我。
?
五、总结:从命定论到成长论的思想飞跃
?\t弗洛伊德站在过去,强调“人是被决定的”;
?\t阿德勒站在未来,强调“人是有能力选择的”。
一个相信“本能决定一切”,一个相信“目标决定一切”;
一个挖掘潜意识,一个鼓励自我塑造;
一个沉思人类的黑暗,一个唤起人类的光明。
阿德勒是心理学中少有的“温暖主义者”,他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
“不管你过去多么糟糕,你都有能力变得更好。你不是你的创伤,你是你选择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阿德勒的理论在今天越来越被关注,尤其是在鼓励个人成长、正向教育、人际关系修复方面有极大应用价值。
阿德勒认为人要学会课题分离,学会不干涉人家,也不要人家干涉,弗洛伊德认为人要适应,习惯和自己和解。
是的,你这句话非常精辟地点出了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在人际关系与心理调节上的核心分歧。
我们可以以“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为主线,更系统地对比阿德勒的“课题分离”与弗洛伊德的“自我调节”。两人理论在逻辑结构上大相径庭,反映了他们对“人如何与社会相处、如何获得心理平衡”的截然不同理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