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朕意已决!(2/2)
选择变多了,就意味着战斗好打了、难度降低了。
只是这个道理,刘荣能想到,匈奴人显然也能想到。
——你自己的城池,你能不知道你的护城河在冬天会冰封,会彻底失去作用
当然不可能。
知道护城河会在冬天冰封,你就必定会在冬天严加防范,甚至时刻紧绷心弦。
那高阙呢
高阙内的匈奴守军,是否知道大河会在冬天冰封——至少是大幅降低流速、流量
当然知道。
那他们,是否会在冬天着重防备,加强防备力量呢
不会。
不是因为他们傻;
而是他们知道:哪怕河面冰封,冬天,也绝对不是适合主动进攻,乃至仍进行战争的好时机。
想想过去这些年,汉匈双方之间的战争,都发生在什么时候吧。
不是开春,就是秋后。
开春的战争,是因为匈奴人被过去这个冬天冻坏了、饿坏了,不得已南下抢掠;
秋后的战争,则是因为汉家秋收了,仓禀富足了,有东西给匈奴人抢了。
二者无一例外——匈奴人要么是被过去的冬天害惨了,要么就是为了更好的应对接下来的冬天,以免被冻坏、饿坏。
从这其实就不难看出:对于草原游牧民族而言,真正的敌人,既不是曾经的东胡、月氏,也不是如今的恶邻汉家。
而是寒冬。
以及寒冬在内的所有恶劣气候、天灾人祸——但主要还是寒冬。
因为在冬天,牛羊牧畜会失去富含营养的水草,只能将就吃牧民早先储存下的干草,更甚至直接扛着,一直饥寒交迫的扛到开春。
而牧民,也会经受牧畜产奶量下降,乃至牧畜冻死、饿死,所造成的实物短缺问题。
可以说,每一年的冬天,都是草原游牧之民的劫难。
渡劫失败,十死无生!
而渡劫成功,却也不会羽化而登仙,而仅仅只是能继续活下去。
草原本就残酷的生存环境,在凛冬的寒风下,更为游牧之民添了几分悲壮。
至于汉家军队,御寒能力也不比游牧之民好歹哪里去——甚至可能还要相对更差一些。
没办法;
人家在草原上,这么多年都扛过来了,多少有点魔抗属性。
反观汉军将士,就算是在被称为‘苦寒之地’的燕、代等地,也绝对说不上是早已习惯了寒冷。
至少比起草原地区,燕、代北境的寒冷,就好似是在过家家。
尤其草原上,必定有许多游牧之民,愿意将燕、代地区的所谓‘苦寒’,称之为令人如沐春风的温暖之地。
所以,即便知道凛冬时分,大河会冰封、高阙会失去回城河,以至于防御力、攻取难度大幅下降,高阙内的匈奴守军,也绝不担心汉人会打来。
一方面,是数十年来养成的思维惯性,让匈奴人本能的认为:汉人只会在我们打过去的时候凭城墙防守,根本不会主动出击。
哪怕有河套-马邑战役的教训,这个思维惯性,也不会如此轻易的被扭转。
另外一方面,便是生活在相对更为温暖的‘南方’——准确地说是长城以南的汉人,必定比匈奴人更加怕冷。
不怕冷的匈奴人,在冬天都被冻得在高阙报团取暖,连头都不敢探出关墙,何况更怕冷的汉人
想当年,汉匈平城一战,太祖高皇帝陷围白登山。
短短七天的时间,太祖高皇帝麾下的汉军精锐,便有上千人被冻死、饿死,更有成千上万人被冻伤截肢,以至于退出现役。
反观战斗减员,却不过聊聊数百。
成千上万人伤亡,对于开国之君麾下的数十万大军而言,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
——要知道当年那一战,太祖高皇帝麾下的,全都是南、北两军的车骑精锐!
那一战过后,南军五校伤亡过半,北军七校更是差点没保住编制!
了足足十几年,南、北两支禁军才总算恢复元气,却也损失了最宝贵的财富:经历过秦末战争的百战精锐。
有这些思维定式,以及‘过往经验’在不自觉间影响着匈奴人,就使得凛冬腊月的高阙,实际上几乎处于完全不设防的状态。
——关墙外万里冰封;
关墙内,守卒们锁着脖子,在避风处蹲做一团,有条件就围着篝火取暖,没条件就报团取暖。
事实上,匈奴人想的也确实没错。
汉人确实更怕冷。
在那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汉军将士别说是发起进攻了——甚至都很难在河套北部地区,乃至于草原所谓的‘温暖地区’:幕南正常生活。
汉人怕冷是事实,这个时代无论长城南北,都不可能——至少不愿意在冬天打仗,也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客观事实,给了刘荣麻痹匈奴人,通过反常态、逆常规的方式,谋夺高阙的机会。
“朕的意思,诸位将军应该都明白了。”
“——御寒之事,便由少府解决。”
“且此战,许将士们携酒上阵。”
“另外,朕偶得一上古残卷,其上颇多御寒之法。”
如是说着,刘荣便下意识看向眼前三人,仔细观察了他们的神情状态。
确定他们已经有所动摇,便不再迟疑,当即拍板。
“朕决意:明岁冬十一月十,高阙之战,正式打响!”
“由弓高侯韩颓当挂帅,博望侯程不识、雁门守郅都各为先锋。”
“且此战,朕多年来精心培养的虎贲、羽林二部都尉,也将各有一校参战!”
…
“此事,乃我汉家之绝密!”
“至今为止,只朕一人知;”
“自即日起,便是我君臣四人了。”
“——还望诸位将军,倾力助朕!”
…
“此战,或会有许多大好儿郎,埋骨于高阙之下。”
“但朕仍执意如此。”
“朕,纵背后世之骂名,也要为我汉家的子孙后代谋福祉。”
“高阙,便是朕要为后世子孙,所谋求的第一个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