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0章 赫伯罗特(2/2)
“说说看。”徐良来了兴趣。
“公共交通利润微薄,而且在很多国家都是国营产业,康尼克思想要在这个领域发展的更大,需要大量时间,前景也相对有限。
尤其是华夏,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基本没有私营企业的空间。
所以,我的想法是,康尼克思继续巩固和扩大城市交通业务的同时,开发新的增长空间,比如物流。”
“物流”
索菲亚点头后道:“伴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全球化加速,物流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而且物流行业跟康尼克思的业务并不冲突。
公司旗下铁路货运业务就属于物流,只要把货运业务剥离出来再加以扩充,就是一家大型物流公司。
所以,康尼克思其实已经具备了物流行业的基础。
以物流为基础展开,可以发展航运、铁路等行业。
去年,康尼克思收购法国sn公司,后者是法国最大的渡轮公司,同时也兼顾货物运输。
我看过很多海运方面的资料。
从19972007年,海运行业经过了十年的景气周期后,在美国次贷的冲击下,有极大的可能进入下降周期。
根据行业规律,每次下降周期都会带来行业整合。
我们可以抓住机会收购世界级的班轮公司,让康尼克思成为世界级的运输和物流集团。”
徐良看着面前侃侃而谈,眼神中透着野心和yu望的女人,心里很满意。
“看来这几年你在克里斯蒂娜身边确实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克里斯蒂娜教会了我很多,而且她说的没错,徐家想要在欧洲发展更好,就不能单打独斗。
联合起来,才能让那些觊觎我们财富的混蛋不敢轻举妄动。”
徐良微笑道:“克里斯蒂娜说的没错,只有团结在一起,徐氏在欧洲才是安全的。”
索菲亚握住他的手,“亲爱的,你放心。我会努力让徐氏成为德国豪门!”
“对了。”
索菲亚把旁边小桌上放的一迭资料递给徐良。
“亲爱的,我觉得把康尼克思的总部强制从巴黎迁到慕尼黑,会造成一定的混乱。收购的话,应该更合适。”
听着这句话,徐良看着手里的资料。
“赫伯罗特航运公司”
索菲亚:“途易正在出手赫伯罗特航运,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徐良瞬间明白了她的打算。
很显然,她不满足康尼克思这块已经吃到嘴里的肉,还希望吃的更多。
对此,徐良也不排斥。
他喜欢有事业心的女人。
只要是有理有据的要求,他都愿意支持。
赫伯罗特公司,其实是赫伯和罗特两家公司合并而成。
“赫伯”的全称为汉堡-美洲行包航运股份公司,是一家创立于汉堡的大西洋航运公司。
1912年,赫伯公司开始建造它们的远洋邮轮“三巨头”,皇帝号和祖国号先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客运邮轮,而在建造第三艘俾斯麦号时正遭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由英国的白星航运公司完成,并改名雄伟号。
这也是全球第一艘重量超过5000吨和长度超过900英尺的远洋邮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赫伯的大部分船只都被击毁,而多数幸存的船只(包括“三巨头”)都必须作为战争赔偿上缴到战胜国。
战后赫伯开始重建其船队,但数量及规模均比以往小得多,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几乎将其船队毁灭,幸存船只也都全数上缴到同盟国。
“罗特”(ndl)的全称为北德意志劳埃德,于1856年创立于不来梅。
主要为移民至新大陆的乘客,提供往来于不来梅及纽约之间的客运及货运服务。
同年6月,不来梅号建成,北德劳埃德利用它和此后的两艘蒸汽船在新泽西州的霍博肯创立了美国基地。
罗特逐渐组建成大型的船队,将数以千万计的移民运往西方。
仅在1913年的高峰期,便有24万人次的乘客通过罗特穿越大西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导致了罗特在霍博肯的135艘船只被扣留。
而在1917年美国宣布参战后,这些船只被全数没收。
同样的,霍博肯基地也被没收,并移交给了美国海军用作其转运基地。
1922年,罗特恢复运营,并通过境外资产管理者回购了其曾经的美国基地。
1929年至1930年间,罗特又推出其新造的不来梅号和欧罗巴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特又重复了它在一战时的命运,其船队在1941年美国参战后被全数没收。
唯一例外的是不来梅号,在它作越洋航行时,于1939年在摩尔曼斯克取得保护,其后航行回不来梅,在战争期间得以保留。
1954年,罗特兼并了柏林航运公司,并通过购买两艘二手邮轮开始恢复运营。
其提供与以往一样的服务,但开始遭到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的竞争,航空业便侵蚀了许多市场份额。
这直接导致了罗特在1970年与赫伯合并。
1972年,赫伯罗特与东瀛邮船、商船三井、东方海外和边行海运共同组建了“特里奥联盟”,开始在欧洲和东亚之间的全货柜服务采用共同的时间表和船舶管理。
为了提高竞争力,赫伯罗特于1972年购入几架波音727客机,成立航空子公司赫伯罗特航空。
为其邮轮乘客提供从德国至邮轮各航点的包机服务,并在此后逐渐加入一些定期客运航线。
赫伯罗特在1981年拥有了全球最大的货柜船法兰克福快运号,可容纳3045个标准货柜。